从信仰到迷信:理性与逃避现实的边界
在一些人的眼中,「信仰」是和「迷信」强挂钩的概念。而一提到「信仰」,许多人就会又自动把这个词等同于「宗教信仰」,看似这个过渡没有任何问题,但是没有发现多了「宗教」两个字吗?那是否还有「非宗教」的...
博客评论的重要性:让自以为是的“理性”碰壁
首先需要说明,本文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,而是一次自我反思,请勿对号入座。正如我在之前的《博客价值》中所述,博客该如何做是每个人的自由,个人有权按自己的意愿去经营博客。所以,请不要将本文视作我在指...
从信息自由到认知逃避:信息茧房背后的悖论
提到“信息茧房”,有许多文章喜欢将其归咎于“大数据推荐”。然而,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一点开始:是我们自己,主动选择了信息茧房。信息茧房,有人认为其概念类似于“回声室效应”、“同温层效应”。这两者非常...
在起伏中寻找自我:双相情感障碍与创作欲
最近,我又陷入了情绪与精力的低谷。可能和我双相情感障碍有关连,我的情绪呈周期性变化,具体的周期我目前为止也没弄清楚。即使我现在能不依赖药物维持基本的生活,但依旧需要面对那些起伏不定的生活状态。举...
多数即正义——当无知成为美德
之前在《“宽容”的另一面》和《低调到看不见》的讨论中引发出了一个新的话题——“多数即正义”。这种好用的概念,是一个“人人都说对”且理所当然的伪命题。正好用这个机会来展示我们这个“文明社会”是如何...
全身都是G点:文化敏感与社会焦虑
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度敏感的社会,每个细小的言辞、每一丝微弱的动作,都有可能引发如同电击般的强烈反应。每个人都不是单纯的个体,而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等待被触碰的“G点”。这里的“G点”并非「性学术...
低调到看不见,这是你们赋予少数群体的“权利”
原本我并不打算继续讨论少数群体的话题,毕竟这一话题在我这里已被讨论得过于频繁。然而自从我发布了文章《“宽容”的另一面:隐形歧视与自我中心的伪尊重》以来,似乎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,导致我在社交平...
从算法到人情的友情链接
我对友情链接的态度一直都是懒得管的状态,即使我可能给申请门槛编写了巨复杂的规则,但实际上真的找我申请的,大多数也都给批了,除非是实在看不下去的,才可能给驳回。我对互换友链这件事的印象,起初始于十...
“宽容”的另一面:隐形歧视与自我中心的伪尊重
最近小红书的大数据不知道抽了什么风,明明我只是刷刷色图、吃播和游戏攻略,硬生生给我插入一些有宗教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群矛盾对立的文字。本来国内的基督教风气就难评,还总给我推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,我不...
七年了
突然意识到,这个小屋已经陪伴我走过了七个年头。或许是七年半,甚至更长一些,但不重要了,只是个数字而已。回首七年前的五月,我正在承受着我人生中的第二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无法言喻的折磨。高强度的工作压力...